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艺术全才赵孟,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却在元朝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提起赵孟,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书法家了,他与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除楷书外,他还擅长草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书法上的成就可谓高矣!同时,


提起赵孟,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书法家了,他与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除楷书外,他还擅长草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书法上的成就可谓高矣!同时,他在绘画上的成就虽然鲜少有人注意到,但他却是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书画外,他的文章和金石也搞得不错。可以说赵孟是文艺全才了。这位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人,还与赵宋皇室有血缘关系,但他的血缘身份与为官经历却有着撕裂之感,常常为后世所议论,他艺术生命背后的颠沛命运,常常令人扼腕。

一、少年聪颖初显

赵孟幼时便表现出不凡的天赋,“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小时候的他,就已经具备了过目不忘的本领,显露出文学天赋。

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提起他的身世,虽然明面上来讲,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了,但其实,他乃至于他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这一身份而过上多么奢侈的日子,他的父亲在他11岁的时候便去世了,顶梁柱的去世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甚至赵孟的母亲曾经对他说:“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说完这句话,母亲潸然泪下。

所谓的“世孙”,好像只是一个噱头罢了,不然母亲何至于说出“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难以长大成人,我们家也要完了”这种话呢?为何皇亲这一身份没太大用处?或许是因为血缘关系已显得有些疏远了,或许是时局动荡所致,但无论原因如何,赵孟听进了母亲的话,日后发奋学习,再加上天赋的加持,学业上自然是有了很大的长进。

在14岁的时候,他因为父亲的原因做了官,但是后来南宋灭亡,他自然也成了一闲散人士,在家自学。

赵孟像

二、得仕元朝

作为胜利者,元世祖对待宋的遗臣总的来说还是善待的,加之新朝初建,需笼络人心,因此他也很重视对遗留人才的寻找和重用,赵孟便是其中之一。

上文提到,南宋灭亡后,赵孟便闲居在家自学,这时恰好赶上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皇帝的诏令在江南搜寻隐逸的人才,赵孟便通过程钜夫进入了元世祖的视线,史书载赵孟“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颜值高,气质好,首先便在形象气质这块征服了元世祖,世祖见到他后相当喜欢,当时有人说赵孟与宋朝宗室的关系密切,认为世祖不应该对他过分亲近,但世祖对他的喜爱显然要大于这些政治上的小细节,他仍然对赵孟十分亲近,并且后来也对他颇为重视,如让他起草诏令后夸他“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这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除却世祖,仁宗对他尤其重视,礼遇有加。赵孟历经四代皇帝且得到善终,这不得不说是他的才能与魅力所影响。

元世祖忽必烈

同时,他参与政事期间提出的一些建议,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干和优秀的洞察能力,如对贪赃的惩罚以贬值的宝钞数额为标准显得不够与时俱进,劝说彻里向忽必烈进言揭发桑哥等。可以说,他出仕元朝的这段时间里,仍以儒家思想指导自己行事,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三、仕元的复杂心境

身处宋元两个朝代之交的赵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那么他对这两个朝代的感情究竟如何,也成为了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毕竟人们都希望在他闪耀的艺术生命之下有一颗纯洁赤诚的心,也因着这一人之常情,赵孟出仕宋元二朝的经历自然引来了极大的争议。那么,赵孟为何做出出仕元的举动?他的心境变化又是怎样的?

赵孟虽然名义上是宋朝宗室,可是他并没有获得与这一身份相符的政治地位,且在宋朝灭亡时,他尚且年轻,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多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自然也想要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理想,避而不出固然可以守住名节,但却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在程钜夫南下寻找人才前,赵孟已经多次拒绝元的入朝邀请。但次次邀请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此时他的心里也非常纠结,最终入仕元朝的决定,他也是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做出的,而且当时已有不少名士出任元朝,在这一大趋势下,他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盛极一时的元朝

但是当时一些仍未对元朝低头的文人自然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如曾经的好友郑思肖,便因此与赵孟绝交,也有一些朋友对他进行了劝说,可见当时的环境中,对他的行为不解的大有人在,毕竟身为大宋宗室,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让一些人出离愤怒。但在元的官场上,同样有人因他的身份对他怀有恶意,可以说,他处在两方的漩涡之中,里外不是人。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1/1001/1498.html



上一篇: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祁东县开展“艺术童伴”
下一篇:“有板眼”艺术小人才这里养成 三店学校7年打造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