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游戏、自由与艺术教育——2021第三届之江国际青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1年6月3日,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游戏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顺利举办。本届游戏论坛以「游戏的可能,可能的游戏」为主题,面对未来,探讨「游戏」的可能,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欢迎大家参加这次游戏论坛。自2019年开始,每年的“青艺周”都会举办两个论坛,一是科幻论坛,二是游戏论坛。十多年前我就宣称,“科幻”与“游戏”是当今艺术教育的两支翅膀,可以让艺术创作和创新教育实现自我迭代,飞得更远、更高。 也是在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刺客信条》也随之大火。这个故事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就不说了。这个事情展示了今天游戏所具有的模拟、还原和建构的深度。我有一位朋友,是索邦大学的教授,他甚至把艺术史课放到《刺客信条》中上。那真是一个有史诗游戏,街头巷尾的NPC们正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流言蜚语和政治八卦,很长时间都不会重复,由此可见这个游戏世界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游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如同《三体》中的伟大游戏,那是典型的世界观构造,是异世界的创世纪,充满了魅力与魔力。 前些年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最早的游戏如围棋,在形式上很抽象,在意念上却很具象,深入局中,如两军交战,似群雄逐鹿。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天龙八部》中最终被虚竹破解的“玲珑棋局”,段誉、慕容复、段延庆等人在得失胜负成败之间苦苦挣扎,这是直抵心灵的“交感现实”。所以人们才说“世事如棋”,所以才会有“烂柯山”的故事(樵夫山中观棋,一局之后斧子把烂掉了,下山后才发现世间已过百年)。然而这些年,随着电子游戏的发展,游戏在形式上越来越繁复具象,表象上越来越逼真,但游戏的心理机制和情感结构却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简化,甚至,游戏的结构也越来越封闭。我很同意詹姆斯·卡斯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中的说法: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其实,今天我想谈的是另一种意义的游戏。孔子说“游于艺”(这里的“游”约略超出了play的意思),康德强调“自由的游戏”(game),这都是很古老的教诲。今天我们也相信,最完美的艺术教学就是把实验室变成游乐场,最好的学习就是游戏。1938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写了一本书,叫《游戏的人》(Homo Ludens)。20多年前,这本书由中国美院的老师们翻译成中文,在国美出版社出版。赫伊津哈相信,“游戏之人”也就是Homo Ludens,是“理性之人”(Homo Sapiens)和“制造之人”(Homo Faber)之后对人的又一个本质性界定。他相信“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和展开的”。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如是说。对席勒来说,游戏中的我们“处于最平静同时又最激动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一种最奇异的感触——对于这种感触,知性并没有名称”。这种莫名的感触会成就一种无名的力量,这是艺术创造的根本,而游戏状态是抵达此根本的重要航道。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