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吴戈|对美感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考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戈 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最近几年,艺术教育界讨论得越来越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美育”。笔者一直在关注此类讨论,越来越感到需要思考一些概念的边界,以便在


吴戈

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最近几年,艺术教育界讨论得越来越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美育”。笔者一直在关注此类讨论,越来越感到需要思考一些概念的边界,以便在实践中找准立足点,不至于认识混沌导致实践糊涂。

不单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研讨文章中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的边界、内涵,常常混淆不清;甚至,创建于2007年、影响巨大的中国美育网,也是这样的表述的——中国美育网,英文表述为:China Art Education Network(中国艺术教育网)。由此判断,民间的错乱和专门的权威机构的错乱是有关联的。一方面“分开说”,一方面又“混同说”,甚至直接“等同”起来说,当然还有“包容说”。说法多了,也就容易边界模糊,内容含混。所以,当我们努力实践、拼命工作的时候,找准努力方向和选择正确路径也许是必要的。

笔者的理解,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它们各有各的追求目标,因此各有各的课程结构、开展路径和立足支点。

在笔者理解来看,约定俗成的美育,其实指的一种对学生开展美的感觉美的知觉训练、审美判断力诱发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感觉、知觉教育,是受教育者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体验获得美感经验的积累、美学常识的建立、审美能力的增长的后天习得过程,是国民素养十分重要的一种通识教育。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有广义的艺术教育和狭义的艺术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包括一切形式和一切目的与艺术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教育,无论是公共艺术培训、艺术欣赏、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展出,还是专门培养艺术从业者、艺术专门人才的教育,都是艺术教育。但是,狭义的艺术教育所指涉的就是专门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

显而易见,这两者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一样,手段、方法、途径也都不一样。广义、狭义的艺术教育如此不同,那么,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差别更大了。一定程度上,广义的艺术教育可以与美育相通、相包容。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互通互证互文:艺术教育一定审美,审美必须艺术教育。但必须明确,美育是通识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是专门人才培养教育,目的不一样,路径也不一样。

其实,现实当中,我们的机构设置和美育委员会的设置,实践上显示出我们相当清醒,并没有把美育和艺术教育两者混为一谈。粗放一些的含义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有关联,但是,教育目的、方法、手段、途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宗明义说:“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当中对美育工作提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工作原则是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坚持改革创新,整合美育资源,强化实践体验;主要目标是: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开齐开足,资源配置优化、评价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育人成效增强;2035年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学前教育开展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教育部体卫艺司发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介绍》,文件深描了重点,明确提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育、美育课程体系要注重完善大中小幼相互衔接,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明确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美育的课程目标。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1/0329/1213.html



上一篇:重庆成立艺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 推动艺术
下一篇: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位 促进美育教学健康发展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