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刘淳-段炼访谈录之四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淳:你在海外也教书,而且有很多年的教学经历。东西方教育相比,你应该有更深的感触。我想请你谈谈中国与西方在艺术教育上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 段炼: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的

刘淳:你在海外也教书,而且有很多年的教学经历。东西方教育相比,你应该有更深的感触。我想请你谈谈中国与西方在艺术教育上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

段炼: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先后在美加两国教书,关注其存在的问题。我身在西方看西方的短处,身在中国看中国的短处,尤其是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看法。这样做,两头不讨好,不像有些人,在中国骂西方,在西方骂中国,两头讨好。那么,关于中西艺术教育的主要差别,在我看来就是:西方丢掉了西方的好东西,中国丢掉了中国的好东西,学步邯郸,难以行路。

刘淳:陈丹青在谈论今天的教育时曾说道:“今日教育的问题,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细细地摧残。有大学没有大师;有官员没有教育家;有教学大纲没有教育灵魂;远甚于营私舞弊,而是太无情——于是暗渡人情,阴损规矩,结果是有道无德,屡禁而不止。目前看似严正公平的种种戒规,才是营私舞弊真正的根源与温床。”你不断行走于东西方大学,对陈丹青的这番话怎么理解?

段炼:陈丹青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今天上午我还在他的画室同他聊天。他有洞见,说话尖刻,冷静中夹带着情绪,让很多人不爽,也让很多人大呼痛快。他所说的中国教育问题,在我看来,学术腐败是一大方面,前面已经讲到了。由于中国高校已从学本位转向了官本位,结果,为了学术之外的目的,全行业出现抄袭剽窃。连XX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学者都著文为自己朋友的学术不轨作辩解,说什么早年学术不规范云云,就像说“读书人早年窃书不算偷”,真是斯文扫地,哪还有什么学者人格和气节可言。更可怕的是,学术界普遍都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追究,那么,今日学术还有什么可信度?商人不讲诚信,学者也不讲。

刘淳:作为一名艺术批评家,你的批评观是什么?

段炼:批评要有理论,否则言之无物,仅算即兴看法,类同报纸上的画展报道。理论有两种,一是借用别人的,自己用来实践而已,另一是自己研发的。后者既来自批评实践,又应用于批评实践,基础坚实。然而,要提出自己的理论谈何容易,总得将西方古代现代和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都贯通起来吧,否则何以立言?可是现在常有人空穴来风、无风起浪,提出些吓人的新理论,框架很大,说得玄而又玄,像是老子讲道,却没有根基,不能自圆其说,如同疯人的呓语。

我在自己的批评中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二十多年了不敢轻易提出理论,只敢在批评和研究的实践中摸索,尝试着发展一种认识方法,我称之为“蕴意结构”,以中国古代诗学和西方现代阐释学为基础,我在好几部书里都试图阐述之,这里就不赘述了。虽然思考已有十五年之久,但这个观点仍不成熟,仍有缺陷,我的下一部书将进一步讨论之,将其置入“图像阐释法”或“阐释的世界”里。

刘淳:强调艺术的当代性,其实就是强调艺术对于当下人生存感觉的表达。那么,对人的生存感觉的困惑与表达是唯一的“当代性”吗?

段炼:当然不仅仅如此,当代性十分丰富而且复杂,不是这困惑与表达就能一网打尽的。我觉得,最好不要界定“当代性”,就让它是个模糊概念为好,否则这个世界就太机械了,艺术也会太单一。

刘淳: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对流行的观念艺术表现出厌倦和挑战,我觉得它同时又是对观念艺术的一种推动。重要的是,它揭示出西方当代艺术内在的矛盾和其中的复杂性。对此你怎么看?

段炼: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厌倦观念”和“挑战观念”,无论是作为感觉、想法还是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观念的实施。这当中的矛盾和复杂,有如符号学所说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二者可以互换身份,替换角色,从而滚动式延伸,并赋予艺术以无止尽的意义。当这样的延伸到了某个程度,或者说走向极端和无限,那么观念就该消失了。这就像老子论道,有无相生,艺术正是这样发展的。

刘淳:杜桑将艺术的事情变成了人生的事情,变成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事情。在艺术史中,还没有哪个艺术家像他那样把对生命的思考变成艺术唯一的主题。甚至到最后,他完全放弃了艺术的感性美,让它成为服务于思想的工具。你觉得在今天,无论东西方,有超越杜桑的艺术家吗?

段炼:从艺术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眼光有能力给“艺术”这一概念重新下定义的人很少,杜桑这样做了,便获得了历史的地位。至于他的作品究竟做得怎样,那是另一回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反思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进一步讲,其实他究竟说了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了,艺术的定义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1102/993.html



上一篇:央美山东艺术教育中心首展:回顾周令钊百岁艺术
下一篇:疫情后,艺术教育培训机构该何去何从?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