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育:超越的艺术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曾经把乔丹-彼特森在《人生的十二条法则》里面的一段话,发给我的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女儿,小学最后一年。我想要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阅读那一段话,目的并不是让她女儿真正懂得

我曾经把乔丹-彼特森在《人生的十二条法则》里面的一段话,发给我的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女儿,小学最后一年。我想要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阅读那一段话,目的并不是让她女儿真正懂得。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来说,阅读《人生的十二条法则》,显然太早,如果把这个书名写给她 ,也许她会倒吸一口凉气:啊啊!我还小好不好?天天给我讲人生,烦死了。

等她长大,到了大学或者已经有了社会的生活,有一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又会碰到《人生的十二条法则》,这个时候,她会买回来,认真阅读。多年前的一幕从久远的记忆里浮现出来,这种感觉便有了一种人生的味道了。

人生哪里是讲道理的事情,人生不过是凭借温暖的情感而渡过复杂而顽固的日常生活。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一直努力让自己懂得生活懂得人生,这正如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通过掌握公式和定律来支配我们的作业。这种支配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对于公式定律的信任,而不是来自于对于自己在解决问题(某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信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获得了这种自觉的信任,这使得他们从此掌握了一个人生的秘密:只有来自于自身的信任的力量,才可以应对所有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即使没有答案,这种信任自己的觉醒,足以让这一部分人展现出来阳光灿烂般的幽默:呵!居然无解。

我刚才一开始谈到的这个例子,其方向就在于:当这个小学生在阅读乔丹-彼特森的一段话的时候,她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种深刻的人生训练,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必须面对那些未知的事物,都必须和那些我们不懂不明白的事物在一起。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可以捍卫我们自己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排斥这个脆弱的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让一个孩子懂得什么,教育的核心正如教育这个词语的根本意义一样,是引发一个生命拥有思考的力量,拥有突破现实的勇敢精神。她会懂得一些事情,但更多的事情,她和我们一样,终身不懂。这是这个磅礴世界的特点,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好受,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深处同样的生命状况。康德和爱因斯坦,乔布斯和一行禅师,屈原和沈从文,和我们一模一样,我们都一直面临无数让我们琢磨不透的事情,它们纷拥而来,不讲道理,更不讲情面。比如一次飞机空难,一次自然灾害,一场铺天盖地的疫情,无数次防不胜防的事情奔涌而来。

然而,我们总是坚持要让自己去懂得某些事情,尽量地懂得更多,我们坚持认为懂得事情和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成正比。所以,从小被人视为聪明的孩子,并非是他对自己的确认,而是来自于外在的评价。正是这种来自于外面的评价和判断,造成了一种十分麻烦的人生困境:我们的生活不是奠基于对自己的确信,我们如果失去他人的意见,将会被瓦解甚至被摧毁,我们生活更多的事实是我们依赖于外在的因素来存在。

这种危险性,会一直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因为她接受了一种试图去弄懂某件事情的观念,如果不懂,她会自卑甚至失去探索其他事物的勇气。围绕我们生活的事物,总是在挑战我们的极限,让我们不安。一个乡下人,也许在他家五公里范围以外的事情,他完全不知道。一个生活在东北的人,要对南方炎热潮湿的梅雨季有深刻的了解,十分困难。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无论如何不会懂得朝圣之路的壮阔和严肃。这些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和我们隔离太远,而身体里的胰脏在哪个位置,我们虽然不能明确指出,也不知道肠壁那些万亿的细小绒毛的伟大作用,却并不妨碍我们过上健康美好的日常生活。我们不懂的事物远远超过我们的认识,这正是全部人类存在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个体生命乐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动力。

当孩子不懂得什么的时候,唤醒他和这些事物的关系。不让我们受这些未知事物的挟持和摆布、控制,正是我们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主动积极的人生力量的表现,培养这种自我把握的能力,培养这种经历未知或者无解的探索过程,会极大地帮助我们超越残酷的现实。

“超越意味着自我不是由那些关于我们的事实确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实的不断解释确定的。”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1015/889.html



上一篇:我市教育系统2名同志荣获荆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
下一篇:新闻 | 我校艺术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暨文化艺术类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