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朱青生谈艺术教育:大学为什么需要艺术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撰文 |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 随着全国高考尘埃落定,各高校进入有条不紊的开学阶段,专业的招生工作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
撰文 |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
随着全国高考尘埃落定,各高校进入有条不紊的开学阶段,专业的招生工作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过去,但是引发的问题并没有过去。今年与往年宣传高考 “状元” 的情况不同,专业选择成为了热点。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优异成绩,自主选择报考北京大学 “冷门” 的考古学专业(钟芳蓉同学视为榜样的樊锦诗老师所研究的敦煌壁画,在国际上被归到艺术史,因为它主要不是发掘,而是对形象和现象的研究);以及日前山东德州考生矫欣宇被清华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录取等新闻,不仅在媒体平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也让考古和艺术史这样貌似象牙塔内 “曲高和寡” 的人文学科,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社会对上述新闻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许和钦佩世上 “寒门出贵子” 背后所经历的艰辛;还有不同人对 “读书改变命运” 真正意义的不同理解。因为在很多惯性思维中,普通人 “改变命运” 的主要方式,似可直接地定义为名校毕业后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及个人财富。所以,多年来各种有着潜在 “高额回报性” 的应用学科往往比较容易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这本来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高校内部的学科发展中各个学科是如何配置和发展,有时还不大为外人所理解。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不论人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读书有可能会改变个人的命运,而这种改变其实并不仅限于专业所预设的经济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见识、视野和精神结构的变化,从而可以使人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来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和社会变化。回首近十年的信息时代的世界变化,有哪个专业可以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更何况选择适合一个学生的特长和素质的专业,会关系到他/她今后一生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的感觉,不可预期的未来变化恰恰需要的是基本素质。
因此,对一个身处当代的青年而言,真正的 “改变命运” 其实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更多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基础学科和人文素质有可能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中,考古和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序列中的重要专业,曾经伴随着近现代社会的产生而兴起,是现代人通过物质和图像体察人性,理解古今,认识世界的一条关键途径。
世界所有重要的综合性大学中都设有艺术史学科;并在开展本专业研究的同时,为校内外学生提供相应的素质性教育课程。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本以理工类学科为主要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2017年邱勇校长在给录取新生的赠书中,将 “艺术史” 的经典读物——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作为礼物,体现了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格局。笔者作为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主席当时曾代表艺术史学会向清华大学校长奉函致谢。
上世纪初,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 “以美育代宗教”,努力把美育推广成为大学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100年以后,这个传统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1986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艺术教研室,规定每一个本科的学生必须修完两个学分的艺术课程,才能够毕业。现在这个方针正逐步成为教育部的规定,由各个学校适情实施。而清华大学校长亲自选择艺术史专著在入学之前作为礼物送给即将入校的新生,这一点本身不仅显现着清华大学对人的培养的理念,也昭示了中国的大学教育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在有些英美国家正在取消艺术史作为基础教育序列的形势下,更加具有深刻的意味。所以,作为国际艺术史行业协会主席,笔者致函邱勇校长以感谢其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反映了专业界对这个行为的推崇和重视。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近年出现高考专业选择考古或艺术史的一个预兆。
在中文语境中,“艺术” 实际上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第一种 “艺术” 概念,是指与 “科学” 相对而言的人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根植于人性的不同方面和特征,今天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在科学和理性之外,人类的行为和后果形成的社会和生活还包含另外的一些缘由,共同构成文明,所以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最高精神殿堂被称作 “科学与艺术院”,而不是科学院和工程学院,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与科学平行的另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91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