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沪上频现“艺术社区”,营造舒适心理空间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愚园公共市集二楼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等协力共建,整个展馆由泼墨廊道、台阶式书吧、装置彩带、观影互动区、可移动式书画展览、休闲洽谈区及临展雕

愚园公共市集二楼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等协力共建,整个展馆由泼墨廊道、台阶式书吧、装置彩带、观影互动区、可移动式书画展览、休闲洽谈区及临展雕塑区等多个区域组成。张伊辰 摄

老城厢里弄的一场微更新,上了年纪的原住居民要求加装雨棚、整饬管线,还提出:“在庭院内添一处镂空照壁。”

施工队犯难了:“这东西实用么?”

社区干部蒙圈了: “这照壁应该‘长’啥样?”

唯独社区艺术规划师听懂了:这个照壁,就是居民内心关乎品质生活的映射,更是对于“身居简室,心怀天下”这样一种舒适心理空间的追求。

于是,在艺术家设计引导下,镌刻着山水云漫的小小照壁安落院内,各家各户也忙着“应景”:有的撤了堆物,有的搬出盆景点缀一旁,还有的晨起晚归主动拾掇院落……

十年前,上海最早引入 “社区规划师”,通过对街区公共空间细节的更新来营造一种可感知的 “裸妆”美感和人文关怀。

而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当下,一大批艺术家、建筑师、社会工作者,甚至艺术场馆等各方力量,主动走进、浸润一个个都市社区、郊野乡村,通过一场场聚焦生活的艺术营造来涵育审美素养,提升生活舒适度和品质,更激发出一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不仅要眉目如画,更讲求宜居宜业。艺术社区——以美学涵养出的一方方“心之所在”的故园,放大了都市中的“诗意栖居”,更让“品质”二字落地入心,融入日常。

“社工艺术家”:营造一种艺术生态,也创设一种社会互动

紧挨着陆家嘴的浦东新区崂山三村内,原先有片乱堆放的社区空间,被整饬一新后,对于这块地方“派啥用场”,大家各抒己见,在第三方社会组织的艺术家介入引导后,居民们很快达成共识:这里铺上了木质地面,围起了绿色苗圃,还在其间安上了以红色的门为意象的一组艺术装置。这方可以锻炼休憩、种花养草、拍照打卡的公共空间被大家点赞:“洋气,配得上陆家嘴‘三件套’。”

是的,这就是居民们心里最需要的“品质对等”——一种与社会发展节奏、与区域进阶步伐相应的品质对等。

张佳华,上海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其所在的社会组织,多年来持续参与城市更新和社区艺术营造。结合实践,他这样归纳人们对于社区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要眉目如画,更要居住友好。

就以其深耕的陆家嘴社区为例,6.89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内,户籍人口11.9万,30万通勤人口,“三件套”四周还有一大批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工人新村。

为了更好地平衡、融合区域内的产业和住区,该社会组织启动了多个“艺术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们共建蕴含生活美学的公共空间。

譬如,他们在世界无车日打造“不停车场”,租下社区周边多个停车位,将其打造成可供人们活动的迷你公园、游戏乐园等,探讨一个绿色停车位对行人、路人、居民的友好可能;针对社区里众多纺织系统退休工人,他们办起了公共艺术赏析公开课,组织大家参观纺织博物馆,以更好的共情来理解生活艺术的含义。

甚至,依托社区服务枢纽站,面向社区工作者、专业大学生和志愿者开放招募“社工艺术家” “社工策展人”,鼓励社会学院的社工专业与美术学院的艺术策展专业等跨界融合为一个新工种,扎根社区,开展实践,参与聚焦生活品质的艺术营造。

艺术赋能社区:以原动力制造内容,更产生品质“流量”

“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不断迭代,艺术家们介入公共艺术的路径也在不断递进转换着。”十多年深耕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自由艺术家老羊这样回顾:艺术家从最早通过展览、创作、讲座、互动等形式走近社区,到当下驻扎社区、贴近生活进行创新,是让公共生活更有趣有活力,也更富有时代的品质和内涵。

应和时代的丰富需求,艺术家们不断流动于都市城乡之间,且从专业视野出发与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创新合作,传播了一种基于生活品质的新美学、新艺术。他们通过艺术为社区赋能,不仅制造内容,更产生“流量”。

这样一种赋能与“流量”在乡野郊区显现得尤为清晰。

比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艺术规划师所擘画更新出的农宅,不仅有“堂户安于山水间”的美感,更凝练还原其水乡风韵、自然之美,推动了当地产业联动发展。艺术营造过程中,还结合当地文化挖掘和传承,开设河边学堂,传承非遗技法等。一个有颜值、有产值、有气质的“水乡综合体”,让离乡离土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归。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811/587.html



上一篇:特色校园创建计划书
下一篇:那英携手安德烈·波切利,献唱电影《八佰》片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