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无论科技如何再发达,艺术教育都无法被替代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不让孩子去体验, 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 我可以保证, 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 马云的这番话有些绝对,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不让孩子去体验,

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

我可以保证,

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

马云的这番话有些绝对,

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艺术不是艺术本身,

而是整个人生观。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

曾做过一个调查,

在对 1999-2000 学年度

与 2009-2010 学年度的

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

做过一个有 5 万多毕业生

参与的问卷调查。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

“什么知识最有用”,

结果颇感意外。

毕业 1-5 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

毕业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

毕业 11-15 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

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

艺术最有用。

我想,这里说的“有用”

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

而是被艺术浸染后

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

和独立思考的的能力。

蔡元培认为,

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

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实际上,

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

而是整个人生观。

每个儿童都天生

拥有艺术的心灵

艺术教育,

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

在一个家庭中,

只有当父母从内心

爱上艺术的那一刻,

这一切才真正发生。

对个体而言,

艺术教育在生命的早期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所有年龄阶段中,

儿童与艺术最近,

每个儿童都天生

拥有艺术的心灵。

通过艺术的教育,

能开发儿童的艺术本能,

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

如色彩、声音、韵律等。

正因为如此,

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

在 7-14 岁期间,

艺术教育应该

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

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

理性的认知能力,

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

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

感性的认知能力,

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

从脑科学角度来说,

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

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

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

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

因此在很多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

都会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说,

当“人转向艺术时,

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

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

“艺术是神圣的,

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

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

这句话从一个侧面

是一个发明的过程,

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教育唤醒美感

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必不可少。

艺术教育对于唤醒

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儿童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

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唤醒,

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

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

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通过艺术教育,

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

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

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

感知以及沟通能力。

因而,

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

艺术教育具有精神救赎的功能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

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

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

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

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向“艺术化”转变,

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804/522.html



上一篇:法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发与课程设计方法--虎哥
下一篇:从手工制作看国外幼儿园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