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建筑是凝固时间的艺术”|大师千古,我们永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9年5月16日,是一个令人沉默的日子,对所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来说,这一天,两位在建筑上颇有成就的 理论者 与 实践者 先后离开了; 对所有关注着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一天,对他
2019年5月16日,是一个令人沉默的日子,对所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来说,这一天,两位在建筑上颇有成就的理论者与实践者先后离开了;对所有关注着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一天,对他们生活有着或深或浅影响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已经进入到时代先驱者纷纷离我们远去的时代,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和中国建筑学者刘先觉的逝世让我们重新意识到,要珍惜现有的一切。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2019 年 5 月 16 日逝世,是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之一。出生于中国广州的贝聿铭,在香港和上海长大,后移居美国学习建筑。他先后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师从包豪斯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并与其共事。他于1955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名为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当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给与他的评语是:“他为20世纪创造了一些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他的光影,他的混凝土玻璃钢材石材,他的几何体量,他的建构,他的建筑统筹,他的东西方语境诠释,他的优雅又坚定的气质,他的创新与保守,他的商业与文化,他的时间空间,他可以毫不费力的从复杂和冲突的关系中创造出清晰的逻辑关系,将材料娴熟运用在建筑内外,他坦诚的人生态度,他的一切,他是建筑历史上的英雄。在其六十年的建筑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他为巴黎卢浮宫做的扩建规划,即玻璃金字塔。其它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包括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楼及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1990年,贝聿铭进入退休阶段,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步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但仍为事务所的许多项目做指导。其中包括中国苏州博物馆、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国家美术馆东楼
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古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在社交媒体上说“贝聿铭先生的去世,标着着一个建筑时代的终结,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但是同时意味着一份职业,一个生命的圆满完结,值得庆祝。”是呀,如果怀抱明悟而终,那也就无憾了吧。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建筑师的生命有限,但是他的建筑却永不止百年。他走了,留下的建筑让后人的每一次复刻和漫步游览都变成一次灵感的启迪。
刘先觉,祖籍安徽肥东,1931年冬出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5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56年回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工作至今。198l-198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访问学者,1987年被聘为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并应邀赴意大利与英国讲学。刘先觉教授从50年代开始,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着重于外国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古典园林的研究,并曾参加刘敦桢主持的《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多项,至2014年5月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已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密斯·凡德罗》建筑专集;《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专集;《建筑美学》(译著);《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合编);《历史·建筑·历史--外国古代建筑史简编》;《建筑艺术的语言》;《建筑艺术世界》等。
2019年5月16日,88岁的著名学者和建筑教育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先觉教授于南京逝世。刘先觉教授有着传奇的学术人生。他先后受教于“建筑四杰”,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弟子;他是遍布海内外学子的老师;他是我国建筑学科第一部研究生样板教材《现代建筑理论》的主编;他出版了著作、译著约30部,论文百余篇。60年多来,他一直为自己的学术梦想和教育梦想耕耘不辍……
我们不得不承认,再耀眼的光辉也有熄灭的一刻,所谓“生者奋然,死者安息\",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72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