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美术馆漫游指南:聊聊欣赏当代艺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点击上边的“机核”关注我们,这里不止是游戏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机核平台立场。 在18世纪时人类就已经有了博物馆,而现代美术馆则诞生在其后的20世纪。比起
点击上边的“机核”关注我们,这里不止是游戏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机核平台立场。
在18世纪时人类就已经有了博物馆,而现代美术馆则诞生在其后的20世纪。比起强调历史,还原,保存过去器物的博物馆,现代美术馆提供了一个让人们亲自欣赏现代艺术,甚至同时代艺术的平台。
而在2020年,艺术早已不再是梵高,毕加索。由于国内的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我们的大众审美标准与当代艺术逐渐割裂。当我们在谈论艺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针筒书法,或者在直播间一直持续6个小时的互相问“您配吗”。
绝大部分时候,人们更愿意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相比之下美术馆的体验似乎并不那么“轻松”。
当然如果能在KAWS的展览中拍张照片发在 Soical Media 上就要另说了。
艺术与“美”术
所以我们要如何欣赏当代艺术呢?
我们仍然习惯于将 Art 或者 Fine Art 翻译为美术,这也是影响着我们理解艺术的原因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当杜尚把小便池拿到展览上作为艺术品展出后,“美”这个概念似乎不再是艺术的唯一标准。
是的,当代艺术并不一定是美,甚至会出现与美完全背道而驰的作品。对于使用粪便,血液,动物尸体这样猎奇媒介的作品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艺术家们不再追求美,而是追求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自身。衡量作品的标准也不再是作品的成本或者创作者的技术。高尚或者低俗,愤怒或者感动,在2020年的艺术世界,任何形式的作品呈现都是被接纳的。我们不仅仅需要歌功颂德的雕塑家,也需要在世界上不同角落发声的行动者。
欣赏艺术
欣赏艺术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体验,不会存在可以感动所有人的完美作品。艺术作品没有什么玄妙的法门,有的只是能产生共鸣的个人经历,或者甚至是一种对自己无法形容的吸引力。
我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以一些比较容易引发共鸣的作品为例,希望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共性脉络。当然这里我的这些理解仅仅是一家之言,每个人都应该有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品味。
《完美恋人》
艺术家Felix Gonzalez-Torres 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时钟摆放在一起构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是的,挂在墙上的两个时钟就是他作品的全部内容。
那么观众如何去理解作品呢?在展览中,与这两块时钟一起展出的,还有艺术家写给他已经去世的恋人的情书:
他通过时钟表达了自己对于亡故爱人的感情,“我们如时钟运行般同步,当下直至永远。” 当观众读毕这些文字,体会到了时钟的意义,也才能够和这个作品产生共鸣。
当我们理解了时钟代表了他与他的爱人,再来看这幅版画也就有了一定的线索。如果对其之前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只看到这两个圆圈会觉得是艺术家在故弄玄虚也就不奇怪了。
草间弥生和波点
除了使用时钟这类人们观念中寻常的元素外,运用带有个人化的元素进行创作也十分常见。重复大量的圆点图案贯穿了草间弥生的整个生涯,无论是绘画,雕塑甚至是行为艺术中都充斥着她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
这种圆点存在着什么象征主义的意义吗?我认为是没有的,网络上有人认为圆点代表着大到星球小到原子的一切,这种想法就如同“诡异的光”这个梗。过度解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
在草间弥生童年时期的涂鸦中就已经出现了重复的圆点图案,她自称从小就患有视觉障碍。所以她的圆点图案只是她独特的创作方式,随着她不停的创作,这种图案也就代表了她本身,圆点本身也就变成了意义。
另外,我觉得知乎上这篇回复讲的十分贴切,在此不再复述。
大卫霍克尼
所以当代艺术就是要“出奇制胜”,甚至有种耍小聪明的意味吗?不是的,如绘画这种传统媒介依旧有效。
大卫霍克尼目前仍在世的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与其它前卫的创作风格不同,他的绘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噱头,却又极具个人风格。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72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