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教育》数据库收录[05/28]
- · 《艺术教育》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教育》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教育》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教育》刊物宗旨[05/28]
父亲常骂儿子废物致使他抑郁,教育孩子,父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 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父亲常常拿儿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说他不如自己外甥女家的儿子,人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
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父亲常常拿儿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说他不如自己外甥女家的儿子,人家读书好、性格好,非常优秀。自己的儿子则不善交际,成天待在家里。
父亲曾轻蔑指责儿子是好吃鬼,就因为他认为儿子挑食。已成年儿子委屈的说,自己其实一点都不挑食,父亲是第一个说自己挑食的人。
父亲经常骂儿子,你是个废物,我要你这个儿子有什么用?我巴不得你早点去死!父亲为儿子贴上的废物等标签,儿子无力揭下,又难以承受,在痛苦煎熬中患上抑郁症。
乱贴标签不可取
我们有些父母,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如孩子生性活泼,在床上蹦来蹦去,就说孩子调皮;孩子失手打碎个杯子,就骂孩子冒失;孩子晚上怕黑、不敢自己睡觉,就说孩子胆小;孩子不跟第一见面的长辈打招呼,就说孩子没礼貌等。孩子顶着调皮、冒失、胆小、没礼貌等负面标签,就会逐渐长成标签所标定的人,这显然违背了父母们的初衷。
同样是贴标签,科学使用正面标签则帮助孩子成长。我曾看过一位朋友的分享——我的外甥5岁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上擦破了皮,渗出了血。我赶忙跑过去问他:“疼吗?”外甥说道:“不疼!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我很坚强,疼也不怕!”我明白了,原来是姐姐悄悄的给他贴上了坚强、勇敢的标签。另外,姐姐还陆续给外甥贴上了懂礼貌、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标签。外甥现在高三了,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广受师生欢迎,那些标签已经成为他的真实写照。
这样看来,胡乱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不可取,科学合理地贴是关键。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通过标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试试正面标签效应。
什么是正面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当我们把善良、乐观、勇敢、坚强等正面标签给予孩子时,孩子就会不断暗示、不断强化,最终唤醒内在的生命力,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然后,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加深这一印象,反向证明自己就是那样的人。等到孩子积蓄足够的力量,善良、乐观、勇敢、坚强等品质就会不断外显,孩子从内到外就会有质的变化,被标签同化了。这就是标签效应的正向运用。
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同学们选出班级里最不自信、最不可爱的女孩。却告诉女孩,大家都认为她很自信、很可爱,还让其他同学配合,争相照顾、关心这个女孩。
一段时间以后,专家再次见到这个女孩时,她变得落落大方、自信开朗,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与之前那个怯懦、自闭的女孩截然不同。
因为身上贴着自信、可爱的标签,勾画着理想的女孩模样。女孩一边追逐着心中梦想,一边坚信自己就是那个最自信、最可爱的女孩。信念的力量让女孩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并驱使女孩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女孩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不安,成为一个自信阳光的人。
为什么孩子会被标签轻易左右?
其实,这和孩子的道德发展阶段、寻求社会认同等密切相关。
1.他律道德阶段:孩子尊重权威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运用,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儿童0-3岁时期,皮亚杰认为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看待问题容易从自己出发,不尊重规则,道德认知不守恒,能随着行为结果发生改变。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儿童3-7岁时期,孩子这时候绝对尊重权威,看待容易绝对化,非对即错。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儿童7-12岁时期,孩子不再盲目迷信权威,与同伴能够平等相处等。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
-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孩子12岁以后,规则不再是孩子考虑问题的唯一标准,孩子更多的是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出于关心、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是真正的平等关系。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72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