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国教育:像文学艺术这种高级的教育只适合富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一本一八八二年的学校教科书上写着:小孩子要品性好而非聪明,人的智慧不是最重要或是最吸引人的特质。学校的读物里经常可见这样的观念,就是良好的品德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有一本一八八二年的学校教科书上写着:小孩子要品性好而非聪明,人的智慧不是最重要或是最吸引人的特质。学校的读物里经常可见这样的观念,就是良好的品德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在欧洲,英雄常被描绘为高傲的贵族,或是威猛的战士,或是威武不屈的学者,以及文采照耀腐败宫廷的诗人。可是美国的英雄是简单诚恳而正直的人。华盛顿就是教科书中这样的例子,书上形容他是自己奋斗成功且务实的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也不靠智识而成功。

一八八○与一八九○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上如此记载:他是踏实而非绝顶聪明的人,他有好的判断力而非天才的头脑。他不喜欢担任公职,不太阅读,没有什么藏书。即使连富兰克林都没有被描绘成十八世纪的知识分子领袖人物或是顶尖的科学家,而是一位自学成功的人,时时以节俭与勤奋自勉。教科书中所引用关于知识分子的材料,也证实了这样的情结是存在的。

渥兹华斯(Wordsworth)作品中反智的诗句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很出名,而选自爱默生的反智诗句则在下半叶很出名。一八八四年一本教科书有引爱默生的〈告别〉:我嘲笑人们的知识与傲慢,也嘲笑高等的学府与那些饱学之人。人与上帝在伊甸园见面时,就是因为知识而有想要躲躲藏藏的窘态。当然,对于智性带来的快乐加以嘲讽,的确也是偏颇的;一贯地反对学童阅读小说的告诫与教诲,也一直重复着;大家常被提醒,为了消遣与愉悦来进行阅读不是好的事情。

看书时把书翻坏或是拆散就是糟蹋书;但是为了愉悦而看书就是误用了书。爱尔森经过密集分析这些课本后,因而结论道:『反智』在美国文化中不但不是新的东西,而且还是深深地埋藏在教科书中,从开国以来就让学童一代一代地读。虽然社会有时很重视艺术,但是这并不能补偿对于智识的贬抑。当讨论素人艺术家、国家文化纪念碑与作品,或是对美国本土艺术的弘扬时,大家就会无可避免地谈到音乐与艺术。

对于编纂教科书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艺术家作品的内容而是他的成就,因为这可以视为是他努力打拼的证明。伟斯特(Benjamin West)就被描绘成童年非常穷苦的少年,买不起画笔只好从猫尾巴拔毛来画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努力、天赋与毅力,一个美国小男孩终于成为最著名的画家。但如果学习艺术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个性,那么同时也有其危险。

目前出土了一份十八世纪英国道德主义者莫尔(Hannah More)留下的文献,其中载明:在所有的高度文明国家中,对于艺术的崇扬其实是陷溺于女色的根源……对艺术过度的崇扬所带来的腐化,当然也使得国家衰退,它是未来行将瓦解的确切前兆。意大利总是被拿来作为例子,也就是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最后使得整个民族的性格落入遭人非议之地。

欧洲人对美国文化常有所批评,于是逐渐地学校的教科书开始把美国艺术与文学发展的状况,拿来作为对这些批评的回应。艺术因为与民族主义连结在一起,也被视为是一种民族荣耀的工具,因此理由就至少能被接受了。当然我们无法知道教科书对于小孩有多大影响。但是任何接受教科书观点的小孩,都难免会以为学术与艺术都不过是欧洲那些较不稳定社会的装饰品,都会认为艺术是为了民族主义服务的,都会完全从它对性格的影响来看待艺术的价值。

如同爱尔森所言,这样的学生将来会更诚实、勤勉、有信仰与有道德。他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公民,不会受到艺术与学术这些东西的坏影响或是变得娘娘腔。所以归结言之,教科书中对于文化的观念会使学生将人生投入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坚强完善人格的锻鍊,而艺术与智识只有在能带来某些具体用处时才重要。

以上种种花絮都提示了十九世纪美国人在教育信念上的一个清楚定义。这种信念最令人感动的一点,就是其中有一股坚定的善意存在:大家都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属于一部分人,应该是所有人都可以有机会接受的。这样的决心在美国历史中成功地持续了下去:学校成为散布社会与经济平等机会的机制。

美国人不太知道教育的适当标准何在,即使他们能找到这些标准,也很难在这个国家的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实现。在美国,教育的目的是教授有用的技能与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这是很清楚的。但是对于提高智识能力或是享受思维的乐趣这种目标就未必能企及,也未必大家都赞同;因为很多美国人都有这样的疑虑:他们怀疑像这种高级的教育只适合富裕有闲的阶级,贵族子弟,或是过去的欧洲社会。这种教育没有实际的用处,它的危险却不小。如果教育太注重智识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傲慢或是孤芳自赏的心态,通常道德败坏的人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zonghexinwen/2020/0528/351.html



上一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下一篇:STEAM教育中“Art”是创新的关键!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