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唐宋时期陶瓷绞胎艺术流变研究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国际视角下陶瓷绞胎技艺的文化复兴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Z145;基于新时期殡葬管理制度下的湖南陶瓷殡葬容器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

1.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国际视角下陶瓷绞胎技艺的文化复兴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Z145;基于新时期殡葬管理制度下的湖南陶瓷殡葬容器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023,基于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167。

绞胎陶瓷器物以多种色泥通体装饰为特色,因其胎体纹理 “内外通透,表里如一”且“千胎千样,和而不同”而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图1)。近年来,随着诚信文化的价值导向和“一带一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绞胎技艺及其独具特色的作品备受国内外文化学者和陶艺家关注,成为传递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诚信文化的信使,也推动了当代绞胎器创作与收藏热不断升温。因其品类特殊又传世量少,当代人对其认识多有模糊。如何甄别绞胎瓷与绞釉瓷,如何区分全绞胎还是半绞胎,如何判断其器物的年代等,除进行科学仪器鉴定外,还可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了解其流变过程,振兴民族优秀技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当代陶瓷绞胎技艺的复兴奠定理论基石。

图1 唐 巩义黄冶窑出土早期绞胎枕残片

一.绞胎器物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绞胎工艺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金元以后逐渐失传。由于其存在时间较短,制作工艺较复杂,传世数量极少。唐代以河南巩县窑为代表(图1),唐代也是绞胎陶瓷器物的产生期。绞胎工艺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概括起来有六大因素。首先,是唐朝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新观念、新事物、新工艺的出现。其次,人口的流动范围与文化信息交流圈的扩大,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第三,陶工们生活相对稳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生产研究。第四,坊市管理相对集中,促进了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经验借鉴。第六,各地窑口为赢得市场,在器物设计上进行自我创新,追求和而不同。第六,皇室贵族的偏爱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极力追捧。

宋代以“北宋瓷都”之称的河南焦作当阳峪窑的绞胎瓷生产为代表,北宋也是绞胎艺术的发展兴盛期,北方地区多个窑口都有生产。辽金时期绞胎技艺延续,在山西、陕西等地还出现了绞釉陶瓷器物。元代绞胎技艺迅速衰退,现存实物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元代麦穗纹绞胎碗一件。明清时期绞胎技艺的作品已极其罕见。从绞胎器物的铭文上来看,唐代绞胎器物上的铭文少见,宋代对产品的宣传广告意识也逐渐增强,如器物上出现了名窑、名家、名产地、名产品等标识和广告,如绞胎枕的底部刻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字样。

图2 绞胎碗 北宋-金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3 绞胎粉盒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二.绞胎陶瓷器物制作技法的发展演变

从制作过程来看,一种是把事先绞揉好的深浅不同的色泥切成薄泥片,根据造型要求制作出雏形,然后放到模型内进行拼贴组合挤压成型。柔软的色泥相互绞揉掺合,其胎体表面形成类似树木年轮或花岗岩的纹理,再罩以淡黄釉、绿釉或白釉经800—900度窑温烧制即成。通常装饰于碗类器皿,纹路较为统一,节奏感强; 另一种方法是将颜色不同、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相接近的陶泥或瓷泥先根据构想图样进行手工揉合,然后通过泥板压印成型,待坯体阴干后进行表面加工处理,最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烧制而成。其纹理如大理石花纹、水墨交融的纹理效果,纹理变化自然、绚丽多彩。

绞胎器基本上可分为全绞胎与贴面绞胎(半绞胎)装饰两种:全绞胎通常为薄、小、玲珑之器,如碗(图2)、杯、盘、盒(图3)等。贴面绞胎多用于装饰器物较大、较厚之物,如罐、枕、炉、钵等。唐代受材料与烧成工艺所限,以绞胎陶制作为主,采用贴面绞胎装饰技法,绞泥层占器物胎体厚度的三分之一。宋代由绞胎陶发展为瓷绞胎,采用通体绞胎装饰技法,纹理具有内外通透相连,表里如一的特点。从绞胎的纹饰图案上鉴别来看,唐宋时期绞胎器的纹饰图案有菱形纹、五瓣花朵形纹、三瓣三角形团花纹、琥珀纹、木理纹、虎斑纹、回形带纹、大理石纹等,表面通常罩以透明釉、绿釉或黄釉。唐代的绞胎肌理多为团花纹、回纹、仿瘿器纹装饰;宋代的绞胎陶瓷器物在唐代基础上,还开发出许多具有抽象与写实类型的新绞胎纹理,如:麦穗纹、羽毛纹、木理纹、石理纹、草编纹、编织纹、树叶纹、条带纹、蒂纹、涡纹、云纹等(图4)。按一定的构成方式进行有序组合,使其形成如孔雀开屏、牡丹绽放、水波荡漾、织绵图案等形象。其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辽金时期山西等地烧造的绞釉瓷与绞胎瓷的不同,前者是胎体表面施多色釉,后者是胎体本身泥料变色。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1/0508/1323.html



上一篇:图像学在北宋经济与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下一篇:推进文化艺术创意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