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形势下对云南省青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工

来源:艺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问题将长期制约和困扰着全国经济、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问题将长期制约和困扰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均衡、持续发展,其中农民问题更显突出。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城乡和谐发展,事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等重大问题,而通过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是解决上述诸多“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现状、机遇及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务工以及由政府主导的转移培训成为云南省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发展阶段特别是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

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减少,工业吸收农村劳动力能力降低;小城镇建设缺少应有的产业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不具备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等情况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侧重转移到侧重培育,从侧重技能培训转到素质与技术使用能力培养,从侧重农村壮年劳动力培训转到农村青少年劳动力培训,从侧重教育机制的分流、选拔功能转到教育对每个劳动者的机会公平上,从侧重现实劳动力转移转到侧重未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来。

当前,农村劳动力教育正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从机遇看:一是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农民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发展

空间迅速拓展。作为云南来说,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数值一度达到6%,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云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道路,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新的领域与发展空间。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三是呈现多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四是财政投入逐步增加,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挑战看: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总量偏多、总体素质偏低、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工作中还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培训工作滞后、资金管理需要强化、服务水平不够到位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基本是非熟练工人,受教育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差,难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大多只能进入稳定性差、工资低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二级劳动力市场。这种转移是不稳定的,回流性较强,因此,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流动状态,而不是向城市较稳定的转移。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同,劳动力是不同质的。

二、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在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转移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

在云南省2010年通过了教育部两基验收之后,每年的4、5月全省16个地州、129个县市将会有大约60余万的初中毕业生,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20余万将涌入社会,他们将何去何从?调查发现,80后农民工的想法更复杂,他们不满足于只从事低层次的劳动工种,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同时,渴望融入城市,他们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新特征。

为了破解存在于农村学子中的现实困局,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尝试是将这些学生以免费的、半工半读的方式纳入到学院的正规教育中来进行艺术培训、培育,采取减、免、奖、补、借等多种措施帮助因家贫而失学的孩子进入学院接受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把旨在帮助贫困学子的班级定名为充满诗意的“彩云班”。“彩云班”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参与了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云南响声》的演出,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文化扶贫模式起到的是“培养一人、脱贫一家”、“培养一村,带动一县”的效果。使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能来向文化产业转移,就算他们不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至少他们也能够成为一个村(镇、县的文艺工作者。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他们既可以传承、发扬和繁荣本地本民族文化,又能够成为云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骨干基层力量。这一转移方式为 “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可供操作的、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与方式。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 网址: http://www.ysjyzz.cn/qikandaodu/2020/1228/1080.html



上一篇: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
下一篇:“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

艺术教育投稿 | 艺术教育编辑部| 艺术教育版面费 |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 艺术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